【聯合報╱記者莊琇閔】
很難想像生活在房價喊至每坪百萬元的大同區,有一群人住的是50年的老房子,房子小、裡面還有很多蟑螂、老鼠,「斯文三期整宅」的居民當然期盼改建,但若沒有政府幫忙,自行都更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整建住宅」目前在台北市共有23處,包括萬華的南機場整宅、君悅飯店對面的「興隆整宅」等,都是1962年至1976年間為開闢公共工程安置違建拆遷戶所興建,總計有1萬多戶。雖然至今多已老舊,亟須更新重建,但多年來因整合不易及利基不高,無建商介入而延宕不前。
以「斯文三期整宅」來說,由於戶數多,且每戶權狀最多只有10坪,即使可得到1.7倍的容積獎勵,住戶分回17坪,屆時扣掉公設,室內面積也大不了多少。若是規畫為一般權狀25坪的房屋,住戶則須補8坪差價,以每坪40萬元計算,就得負擔320萬元,但整宅裡住的多是低收入、單親、獨居老人等弱勢族群,根本負擔不起。
市府也很清楚,這是亟需進行都更的地區,但10年來卻是只有選舉才會有候選人來關心,等到選後就表示這些房屋都是私人財產,市府無法介入。
其實,政府可以結合最近推出的社會住宅、青年住宅或現代住宅構想,既可解決住戶面臨的都更困難問題,又可免於尋覓公營住宅地點不易的困境,照顧民眾最基本的居住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