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社花海節11月7日才登場,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好生活館」早已吸引許多遊客留影、參觀,原來是由苗栗縣頭份市流東社區運用農村傳統建築竹編夾泥工法搭建而成,重現傳統建築工藝,也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展館建材天然環保,流東社區將在活動結束後回收利用。
傳統竹編夾泥工法已經不多見了,流東社區77歲的「阿旺伯」譚華旺是這項傳統工法的老師傅,已有六十多年的經驗,社區入口意象的大茶壺及舊豬舍改建的客家大院都靠他指導或親手製作。而且流東社區推動農村再生有成,獲水保局邀請以天然環保的竹編夾泥工法搭建「農村好生活館」,社區總幹事吳梅蘭設計,譚華旺等20多人組成的工班耗費兩周日夜趕工完成。
譚華旺表示,搭建泥牆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先以竹子交織成支架,補上混入稻草的黃泥,再用混入稻殼的黃泥撫平,最後鋪上加入水和麻絨的石灰粉,兼備強度與韌性的泥牆就完成了,但搗黃泥十分費力費時,還需用腳踩踏及工具翻撥。
他說,竹編夾泥屋的屋頂由茅草及竹子組成,需要大量茅草及竹編架堆疊至少兩到三層才行,視情況每年新鋪一層維護,乾茅草要在秋天九降風起較多,他小時候就被從事建築的父親要求四處蒐集茅草,還要曬乾後才能使用。
吳梅蘭指出,新社花海節的「農村好生活館」雖是竹編夾泥屋,但屋頂並非以茅草搭建,而是常見的稻草,設計也較前衛,正面為傳統泥牆,側面為通風的竹編設計,非常環保,活動結束後,地磚、木梁、木板、竹架等都能帶回再利用,而泥牆回歸大地,稻草則留下來作為防風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