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濃大地震,震出了民眾對建築安全的隱憂,尤其在維冠大樓倒塌後,各方對於建築平面配置、結構設計、工法選擇的標準,眾說紛紜。結構技師戴雲發強調,只要好好設計和施工,每一種工法都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唯有好的結構系統規劃設計與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並存,才是建築安全的根本。」
地震是台灣不可避免的宿命,措手不及的突襲,往往帶來比颱風還要嚴重的傷亡。每回地震後,建築法規修改、SRC工法竄紅、銷售話術也多強調「制震」、「耐震」,一窩蜂的「趕流行」,也誤導了消費者對建築安全的正確認知。
對於深硬、專業的建築結構工法理論,一般民眾難以理解,許多業界人士教導「以921建築耐震設計法規修正後所蓋的建築作為選購房屋的準則之一」,甚至認為「921當時的倒塌的皆為RC建築,因此誤解RC工法不耐震」…云云。其實這樣的判別在專家眼裡不僅不完全正確,且有可能讓錯誤的觀念更加深化。
針對民眾最常見的問題與迷思,聯合報特別邀請結構技師戴雲發提供最深入的解析。
什麼是 RC、SC、SRC?
目前台灣最常用於建築的3種結構分別為RC(鋼筋混凝土)、SC(鋼骨結構)以及SRC(鋼骨鋼筋混凝土)。很多人都有疑問,是不是RC就一定不好?SRC就比較耐震?
戴雲發解釋,上述3種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耐震能力。RC建造的房子是用「鋼筋混凝土」興建,柱體會以很多的箍繫筋緊密圍束住柱的每一根大號主筋,且大梁主筋也會有梁箍筋緊密連結確保安全,屬較剛硬的結構,在地震來時搖晃度小,舒適性、防水性、隔音性也較佳,台灣9成房子都是用RC興建,是最傳統也是業界技術最純熟的工法。
SC結構主體以「鋼骨」為主,結構組成較軟、韌性較強,但高樓層也較容易因風吹或地震產生較大搖晃。為避免搖晃問題,建商通常會在樑柱外觀以混凝土包覆增加結構剛性,及作為防火及防水等用途。
SRC結構則是結合「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的結構方式,樑柱中間以鋼骨支撐,外圍再用15~20公分的混凝土包覆,混凝土中亦會有大號主鋼筋及箍筋,由鋼筋及鋼骨共同作用,讓建築有較強的韌性以及抗拉能力。
如依居住的舒適度比較,RC與SRC採用較大且厚重的混凝土柱、樑,所以震動位移小及隔音效果往往比SC好。為改善SC舒適度,建案通常會採用斜撐或制震設置,或鋼骨外包覆混凝土來改善上述困擾;如依建造成本來比較,總體結構建造成本與其內部所含的鋼材數量成正比,一般而言RC造價較低,SRC次之,SC造價最高。
戴雲發強調,不是造價愈高愈安全,應該是用專業去評估判斷每棟建築適用的工法,選擇最適當合理又能兼顧工地施工品質的,才是正確的方式。
SRC建築安全有保障?
921地震發生不久後,戴雲發曾深入災區探究建築倒塌原因。在鄉下地區,建築多是傳統RC工法所蓋平房,幾乎沒有SRC的大樓建築,因此有人傳言「921地震倒得都是RC建築」,其實那是不對的說法。
戴雲發分析,樓若樓高超過30多層以上時,RC工法重量過重、梁柱尺寸較大不易施工又佔用空間面積,因此目前台灣特別高的高樓層建築多以梁柱尺寸小的SC、SRC為主,但是台灣若能和日本一樣採用「New RC」的高強度鋼筋及高強度混凝土做規劃設計的話,RC構造也可以蓋到五、六十層樓高,一樣可以安全又耐震。
921地震時,南投鄉間以傳統工法蓋得平宅居多,幾乎沒有SRC的大樓建築,不代表RC建築就比SRC來得不安全。戴雲發完全破除「RC建築易倒塌,SRC工法比較耐震的說法。」他強調,「只要好好設計、好好施工,哪種工法都一樣能達到安全耐震的效果。」
戴雲發進一步表示,RC、SRC、SC其實只是材料上應用的不同,沒有絕對的安全或不安全,能把建築規劃設計做好、平面配置四平八穩、設計時能考慮施工性、施工工人也能按圖施做、每個細節的施工品質都做到精準確實,安全才會有保障。「無論是何種結構工法其實都可以達到一定水準的安全抗震,關鍵是如何依個案設計適當的工法,並精準確實施工,才能發揮安全效益。」
施工品質是建築安全的根本
一般民眾要如何挑選安全的住宅?戴雲發建議,可以以「平面配置規劃」、「施工品質」、「耐震級數」做為參考依據。「平面配置規劃」盡量避開大L、大T、大U的建築設計,結構體平衡穩固,在地震時才不易產生額外的扭力而引發裂縫、造成結構損壞;「耐震級數」可詢問建商得知是否有提升抗震能力規劃設計;最重要的仍是「施工品質」,一個好的平面規劃與工法設計如沒能將箍筋綁好、混凝土灌穩,處處偷工減料,想當然爾是無法達到安全保護作用的。
至於要如何得知施工品質好壞?戴雲發將過去銷售人員口述無形的品質保證,用「建築安全履歷」化為有形的書面報告,建商可針對施工安全品質較重要的地方拍照、記錄,並提供消費者參考、留存,「能勇於做到開誠布公這一步,才能代表施工品質敢接受大眾檢視。」
(2016/03/21 聯合新聞網 林榮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