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消息】 專家論市/少子化 都會房屋需求不會降 2014-05-26  
 

【經濟日報╱(台灣房屋營運目標總經理 周鶴鳴) 記者郭及天整理】


最近社會擾攘不安,甚至房地產二年跌三成議題沸沸揚揚,很多朋友問我,現在到底該買?該賣?


全球的景氣都會有緊縮、擴張的循環,依過去經驗法則,幾年就會有一個大循環,而每個人在人生的創業中都會歷經幾次循環,中美斷交會過、兩岸危機會過、金融海嘯會過,所有的危機總都會過去,房地產在歷史軌跡過程中除了居住使用價值,正確的不動產政策,更扮演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


動盪是一時的,生活是長久的,而且無法重來。舉例來說,最近換屋族群的比例變大了,很顯然這社會還是有一股很強大的穩定力量,願意在社會動盪之中尋找更好的機會點,幫家人換更好的環境,同時也完成自己人生的目標與理想。在越難預測的時代,越是需要精確理財,讓自己的財產優質化,將目前的房子換到更精華的區域,在面臨下一次景氣循環時,才有更大能力抗跌增值。


每個人為了自己、家人的生存努力工作,儲藏財富以過冬、養老,深怕現有的貨幣制度,讓自己的財富損失了,30年前10元一把的蔥到現可能要100元了,30年前3,000元一坪的農地也漲到3萬元,如果有一天貨幣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錢沒有用了,貨幣喪失了購買的功能,10元買不到蔥,但土地依舊能耕種,還是能種出蔥來,再將耕種出來的作物拿去換取所需之物,有蔥可以換到米、換到肉,人類回歸到以物易物的環境時,最終財富還是土地。房價易漲不易跌,正是因為它反映了物價所得,能抗通貨膨漲,在社會福利不夠、養老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房地產成為民眾活到老、養到老,且唯一可信賴的依靠。


很多人說在少子化的年代,不動產需求會下降。這問題也曾困惑我很久,但是經過人生的歷練過程後,就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因為就像馬斯洛所闡述人生的五大需求理論—生理、安全、社群、自尊、自我實現,人生在每一個階段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


年輕時為生存,賺22K租房子在都市打拚,到了成家買個偏遠小宅只為成立一個家,到經濟穩定了,還是希望給家人更好物質改善,換大一點、好一點房子,人生的換屋需求永遠存在;而且台灣在服務型社會的發展趨勢下,購屋需求也會朝都會集中,在食、衣、住、行、娛樂發達,擁有公共建設、產業計畫的地方,需求強大,房價也相對穩定;反之很多偏遠、無產業的偏鄉,雖有餘屋,也是無效。


台灣在這次全球的風暴中面臨低成長、艱困國際環境,當然不是只有自怨自艾、生不逢時的等待,忘了人生必經的每個階段,應該正向面對,這是培育人生競爭力最重要的機會點,來日景氣的大浪來臨時,才能以超越的技術,站上最高的浪頭。


沒有失敗的成功失去了長治久安的根基,沒有痛苦的成長失去了抵抗病毒的免疫,沒有動亂的穩定失去了思想沉澱的價值,台灣人正要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未來,企業加「薪」,人民更要加「心」,一起攜手共創未來的心。


 


 
 
中華建築金石獎甄選活動官方網站
  目前瀏覽人數: 51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