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資插旗房市 愈炒愈熱 |
|
|
|
台灣房市在一片期待陸資進場的歡呼聲中,除了炒樓的話題以外,另一個引起關注的焦點,就是大陸的開發商會不會到台灣實質開發,尤其這一年來,愈來愈多在大陸排名前幾大的大陸開發商,從北到南考察,更把這個原本充滿想像空間的題材愈炒愈熱。
從在商言商的角度,大陸開發商要介入台灣這個陌生市場,除了要有勇氣以外,還要有專業,除了要熟悉市場現況、產銷生態外,還要對市場發展前景有所了解,才有實質投資的可能,因此,與台灣建商合作可以說是進入市場最快的跳板。
插旗台灣房市對大陸發展商來說,就在於台灣房市的特殊性,對他們來說有兩種不同意義,一個是「象徵意義」,如果能在兩岸開放的初期,馬上就可以在台灣「插旗」,不管實質上能夠賺到多少錢,對他們來說在大陸整體市場的形象,或許可以創造一些效果。
此外,台灣房地產市場發展較早,無論是建築品質或產品規劃,乃至於消費著的專業程度,都較大陸平均水準高,如果大陸開發商能在台灣推案成功、熟悉台灣消費者口味,這股能量一旦反饋回大陸市場時,也可在行銷上產生極大效應。
以往建築業都被定位為內需型產業,但依國際經驗,將成功模式複製到其他地區,或是基於資金考量前往國外掛牌上市,已是大勢所趨。 這從香港回歸之後,不斷有大陸發展商赴港掛牌,或是與世界各地的建築業合作開發來看,營建業早已變成國際化程度甚高的產業。
只不過,台灣官方目前對於陸資來台投資開發,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仍必須要明確交代資金來源,讓大陸開發商頗為傻眼,這也成為對岸建商,始終無法真正跨入台灣房市的防線。
【經濟日報/A7版/綜合新聞/記者 梁任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