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宅風潮 席捲首購族 |
|
|
|
房價高漲,不過打算成家立業的年輕人仍有強烈的購屋需求,根據信義房屋最近一項網路調查,儘管房市冷颼颼,今年下半年有購屋計畫者仍多,而因應近年來高漲的房價,房地產市場開始吹起「小宅風」,由於總價相對低,深受消費者青睞。
信義房屋表示,過去20坪以下小宅產品,多被視為投資類產品,隨著少子化、無子化、單身化、單親化的社會趨勢,加上房價居高不下,首購族從以往偏好三房產品,近年來紛紛轉向選購兩房小宅。近一年來,每三個購屋人中,就有一人選購兩房以下的小宅。
三人之中 就有一人購買小宅
不過,信義房屋建議,由於目前銀行對於小套房的放貸態度保守,總價600萬元的套房,銀行只願意放貸六成。換言之Max與女友必須拿出240萬元自備款,倒不如購買坪數較小的兩房小宅,因此Max在捷運站附近找到總價700萬元的兩房小宅,銀行貸款成數約七成五,購屋自備款只須175萬元,自備款省下65萬元,小倆口手頭上便有更寬裕的婚禮籌備經費。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蘇啟榮主任表示,兩房小宅顧名思義就是居家空間只有兩個房間,迥異於台灣民眾過去購屋的主流三房為主。
若從台灣地區新增人口數來看,80年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約為3.9人,平均每個家庭只生育兩個孩子,90年代之後,每戶平均人口數約3.1至3.3人,也就是平均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小家庭的普及,家庭空間需求大幅縮小,兩房約略20至30坪空間大小即符合生活所需,以整體房價而言,更能減輕一般受薪家庭的負擔,兩房小宅的崛起,符合社會變遷的結果。
兩房小宅 符合社會變遷結果
蘇啟榮分析,從信義房屋的內部統計資料顯示,台北縣市小宅化的現象,近五年有越來越明顯的現象。92年北縣市兩房以下的成屋交易比重不到四分之一,但到了今年第二季,數字已攀升至34%上下,成長近一成的比例。
分析箇中原因,主要是肇因於銀行的銀根緊縮,小套房貸款不易,由於銀行放貸通常以房子的坪數來區分,15坪以下的房子不論隔成幾間房,都被歸類為「套房」,15坪以上則為「小宅」,只要是套房產品不僅貸款不易,且貸款成數普遍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實用性較高且貸款容易的兩房小宅遂成為房地產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引領小宅風潮的,除了建商的敏感度與市場風向外,還有土地取得不易及建蔽率問題。放眼國際都會型城市,如歐美或香港地區,首購族逐漸朝向「兩房小宅」產品靠攏,因為低總價的小宅入門門檻較低、保值性佳,且具備自備款低、貸款成數高,還有好出租、好轉售的優點,是自住或投資的絕佳標的,遂成為全球國際都會中心房市的熱門產品!
好租好售 自住投資絕佳標的
尤其現階段台北市房價水準較高,對於部分受薪家庭來說,兩房產品總價尚在負擔範圍之內,房價結構也突顯了小宅的優勢;此外若房價沒有明顯修正,推估銀行對於套房的放貸態度仍會偏向保守,兩房小宅未來的搶手度會越發炙手可熱。除了首購族外,台灣由於出生率降低、離婚率升高,再加上不婚族人口比例大增,更增加了許多頂客族、單身貴族、單親家庭等等,這些族群都是小宅的潛在購屋族群。
以新婚族來說,兩房小宅的空間剛好夠用,即使未來有小孩,小宅空間亦足夠一家三口使用;再加上父母年老退休與兒女分住的觀念逐漸被人接受,三代同堂的狀況已不多見,部分銀髮族甚至把傳統三房轉換成兩房小宅,不但打掃容易,且換屋後還可多出一筆資金可挪為其他理財規劃。也有不少SOHO族買小宅當工作室,一間當工作室,另一間當臥室,客廳則當成接待室,一舉數得。
【經濟日報/梁任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