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今年很「台」 |
|
|
|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十四日登場,今起進行預展。今年台灣破天荒有三組建築團隊匯聚,增添濃濃「台味」!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建築展,主題展區和各國家館是焦點。由南藝大建築所教授呂理煌帶領的「建築繁殖場」,成為首次進入大會主題展的「台灣」團隊。
「建築繁殖場」推出的《幻域計畫》,延續今年在總統府前廣場和國美館發表的《果凍迷宮》,在透明的塑膠桶內裝入燈泡,待夜間點燈之後,塑膠桶就會散發出如果凍般柔軟、QQ的鮮嫩色澤。
破天荒 三建築團隊齊聚威尼斯
到威尼斯之前,大會就已允諾「建築繁殖場」的塑膠桶裝置可裝架在大會館門口,但是這幾天他們一邊在現場施作,一邊偷偷打「游擊」。
他們先在日前結束的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式上小試牛刀,把果凍椅運進會場擺放在角落。在建築雙年展中,他們以相同的手法,將果凍迷宮、果凍橋蔓延到其他國家館前的廣場上。沒想到他們「攻城掠地」的成果,竟獲得大會的認可,承認是正式展出的作品。
而國美館主辦的台灣館,展場仍設在威尼斯著名的旅遊景點聖馬可廣場附近的普里奇歐尼宮。從聖馬可廣場過了橋,就可見到台灣館黑白色系為主的宣傳海報懸掛,相當顯眼,頗能吸引路人的目光。
建築繁殖場入展 台灣館陣容強
今年台灣館是郭肇立與劉克峰兩位策展人以「夜城」(Dark City)為主題,邀集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六位台灣建築師,探究城市在黑夜時如何展現有別於白日的樣貌風情,也和今年雙年展的大會主題「走出那裡:建物之外的建築學」相呼應。
雖然六位建築師是各自提出對黑夜城市的想像,但策展人在展場規畫時,是以一件集體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呈現,將空間還原到建築形成前的「初始」狀態,「我們要呈現的就是身體的空間。」郭肇立如此表示。
走進一片漆黑的展場,會被姚仁喜錄像作品忽明忽滅的狀態所吸引,他的影像內容也會投射在他後方的邱文傑的玻璃作品上。楊家凱的燈管裝置泛出藍光,又和一旁的蘇喻哲在地上畫出的螢光線條相呼應。 下代基因20 入選特展專區展出
三組台灣參展團體中,唯一的商業建案,即捷年集團在北縣貢寮鄉澳底推動的「下代基因20」。這個計畫案在交通大學建築系教授劉育東的協助下,邀集十組國際建築團隊、十位台灣建築師在澳底基地設計住宅,是國內首次有國內外建築師同時登場較勁的集體建築創作計畫。上周更宣布二○○四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札哈.哈蒂也加入這項計畫,為其設計住宅和藝術博物館兩棟建築。
「下代基因20」以「家不止於住宅」(Home Beyond House)為主題,入選在「大會正式特展」專區展出。現場共展出這廿組住宅建築設計的模型、平面設計圖等內容。「下代基因20」展出地點位置絕佳,在大會另一主題館軍械庫的正對面,是參觀人士必到之處。
大會展主題:建物之外的建築學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展總策畫人,是現年五十歲的美籍建築歷史暨評論家艾倫.貝斯基(Aaron Betsky)。貝斯基的建築學術養成部分來自荷蘭,他也曾擔任荷蘭建築協會執行長,因此和歐洲建築界頗有淵源。今年由貝斯基策畫的大會展主題「走出那裡:建物之外的建築學」(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欲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讀、探討當代建築的意義。
大會主題展場是在「綠園」的義大利大會館,貝斯基除了邀請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札哈.哈蒂等五組國際建築大師參展之外,另有五十五組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團隊參與。以歐洲國家最多,亞洲地區只有泰國的TAKUYA ONISHI / LAUNCHPAD05、香港的MAP OFFICE,以及台灣的「建築繁殖場」三組團隊受邀展出。
建築展雖然九月十四日才正式開幕,但九月十一日至十三日連續三天,是大會開放的預展時間。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至十一月廿三日止。
吳垠慧/威尼斯報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