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葉又瑋/綜合報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昨(28)日發布「中國住房發展中期報告」指出,全大陸樓市進入結構性過剩,房價短期下跌不可避免,未來二、三年都是房價調整期。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昨日發布上述報告強調,2014年上半年大陸商品住房銷售量與銷售額均出現負成長,全國房市出現結構性過剩,因此,房市短期內價格下跌將不可避免。從長遠來看,雖然大陸城市的住房需求依舊強烈,但需求「拐點」到2020年才會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鄒林華指出,截至2014年6月,在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的城市只有八個,與上個月相比下降的城市增加到55個;而在2014年1月,房價與上個月相比下降的城市只有六個。
此外,全國房市結構性過剩,成交量萎縮,庫存比例攀升,中小城市的住房持續滯銷。2014年上半年甚至連大城市的房市也出現了滯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大陸住房發展目前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住房和土地價格泡沫、庫存嚴重、空屋率高及房子質量堪憂等問題。
倪鵬飛建議,一方面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必須嚴格按照「分類指導」(針對不同情況做不同的決策)方式確保住房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倪鵬飛認為,一二線城市目前不適合放鬆或解除限購政策,但對於三、四線城市,或某些二線城市,因為房價已經嚴重下跌,所以可以採取不同的措施。
鄒林華提到短期來看,房市的供需從供不應求變成結構性過剩,所以住房的價格不可避免地將進入二至三年的調整期。長期來看,由於目前居民的住房需求從「有房住」轉變為「住好房」,改善居住條件的動力,將成為未來支撐房市主要來源。
而有關大陸房市是否會崩盤,鄒琳華分析,大陸的住房有需求在支撐,因此房市不會出現整體崩盤。
房價是否會出現崩盤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人們改善住房條件的動力是否衰竭。二是大陸人口大規模遷移是否出現拐點或逆轉。
鄒琳華說,「總體來看,由於人們改善居住條件的動力仍然強勁,人口流向也沒有出現顯著的宏觀拐點,因而大陸還不會進入住房普遍過剩時代,但已經進入結構性過剩時代。短期內市場主動調整不可避免,但還不會進入持續衰退與蕭條。」